(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思予)“早上赶时间不吃早餐,晚上加班后深夜吃晚餐”富源优配,这样的生活节奏在现代人群中愈发普遍。不过,日本学者近日发表在《内分泌学会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给这种饮食习惯亮起了红灯——增加骨折风险。
王楠 摄
这项研究利用了日本大型保险数据库,共纳入927130名中位年龄66.6岁的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均完成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研究排除了已有骨质疏松症或骨折史的人群,并设置1年“洗脱期”以减少干扰因素。
研究明确了关键饮食习惯定义:不吃早餐指每周至少3次不进食早餐,晚餐过晚指每周至少3次在睡前2小时内进餐。经过平均2.6年随访,研究者共记录28196例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髋部、前臂远端、椎体和肱骨骨折)。分析结果显示:不吃早餐使总体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18%,尤其升高髋部、椎体和肱骨骨折风险;晚餐过晚使总体骨折风险增加8%,对髋部、椎体骨折影响更明显。
为何饮食习惯会影响骨骼健康?研究揭示了背后的科学原理。
首先,不吃早餐导致关键营养素摄入不足。不吃早餐者血液中25-羟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而这种维生素是钙吸收的“关键推手”,长期缺乏会削弱骨骼强度。
其次,晚餐过晚扰乱生物钟与激素平衡。人体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均受生物钟影响,晚餐过晚可能打破生物节律,导致骨量和骨密度下降;同时还可能引起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压力激素”过高会抑制骨形成、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双重损害骨骼健康。
最后,不良习惯“扎堆效应”加剧风险。同时存在不吃早餐和晚餐过晚习惯的人群,常伴随吸烟率高、运动少、睡眠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叠加形成“健康风险链”,进一步放大对骨骼的负面影响。
不过,研究者称,该研究可能存在局限性:缺乏参与者骨质疏松症家族史信息;生活方式数据依赖自填问卷,可能存在主观偏差;基于观察性数据,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即便如此,保持规律三餐和均衡营养,对整体健康的益处还是明确的。
针对研究结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临床视角给出具体建议。
早餐:不仅要吃,更要吃对。“早餐对骨骼健康影响是双向的,吃与不吃、吃好与吃坏,结果大相径庭。”金晖认为,不吃早餐不利于钙吸收,空腹时间过长还会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加速骨钙流失,即便后续补钙,也难弥补清晨吸收窗口期损失。“优质早餐是骨骼健康的重要支撑。”金晖建议,早餐应在7~8点吃完,不能仅靠能量棒等应付,需以优质蛋白质为主,搭配蔬菜和主食,这样既利于钙吸收,还能通过蛋白质促进骨胶原蛋白合成,为骨骼提供“修复原料”。
晚餐:睡前3~4小时吃完。对于晚餐过晚与骨质疏松的关联,金晖解释:“一方面,晚餐过晚可能会导致过量进食,增加尿钙排出,‘被动消耗’骨钙储备;另一方面,过晚进食易引发肥胖,增加骨骼压力,长期可能导致损伤。”因此金晖建议,晚餐要在睡前3~4小时吃完,热量占比不超过全天的20%,以清淡食物为主,多摄入膳食纤维,少吃碳水化合物,减轻胃肠负担富源优配,降低对骨骼和代谢的负面影响。
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