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易配宝
近日,赤峰市松山区松州街道悦郡社区“织梦空间”手工编织工坊传来好消息:团队成功斩获跨国订单——1000双传统小虎鞋和1500套玩具针织衣将漂洋过海奔赴欧美市场。这批承载着千年吉祥寓意的手工艺品,不仅让中国非遗技艺走向世界舞台,更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居民增收双突破的鲜活范例,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于晓艳老师在“织梦空间”对学员手把手教学易配宝。
在“织梦空间”明亮的工作坊内,非遗传承人于晓艳正带领学员们精心赶制这批具有特殊意义的出口样品。“鞋头的虎眼要用黑色毛线立体钩织,额头加一圈绒毛更显灵动”,她细致地讲解着,手中的钩针穿梭如蝶。工作台上,刚完成的小虎鞋泛着毛绒光泽,每道针脚都凝结“传统守正+创新出新”的匠心。
正在编织的学员易配宝。
“非遗技艺+社区就业”的模式在“织梦空间”结出硕果。10余位社区妇女实现“就业蜕变”,居民李敏就是受益者之一,她欣喜地表示:“现在每天在编织屋学习钩织,月收入比之前打零工还多,生活更有奔头了!”为赋能居民增收,“织梦空间”构建起“线上直播教学+线下工坊实训”双轨体系,每月定期开展免费编织课程,覆盖基础发卡到非遗纹样,累计培训超200人次。
悦郡社区的突破,源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系统支撑。社区整合居商联盟资源,为工坊提供场地、设备与推广平台,让非遗成为便民圈里的“文化就业引擎”。“便民圈既要便利生活,更要赋能人生。”社区书记坦言,挖掘非遗市场价值,既守护文化根脉,又拓宽民生福祉。正如于晓艳所感慨:“一根针、一团线,钩住的不只是毛线,更是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年轻人借此创业,长辈实现价值,文化便‘活’在当下。”
编织的玩偶衣服和小帽子。
当小虎鞋的细密针脚里融入社区就业的温度,非遗传承便拥有了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居民手中的“致富密码”。悦郡社区正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易配宝,持续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不仅致力于打造更有品质的便民服务环境,更通过类似“织梦空间”的创新实践,在守护文化根脉与拓宽民生福祉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周红扬)
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