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纪,常常会担心大脑“退化”。身边有人抱怨记忆越来越差,昨天还聊过的事,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萎缩并不是某一天突然发生点点盈,而是长期生活习惯积累的结果。如果希望保持头脑清醒,避免记忆力快速下滑,就需要在日常中为大脑注入“养分”和“活力”。其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正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动作。
走路是一种天然的“脑部按摩”。现代医学影像学研究发现,经常散步的人,海马体体积衰退得更慢。海马体是掌管记忆的重要区域,当它逐渐萎缩时,人就容易出现健忘。步行能促进血液循环,让更多的氧气与营养输送到大脑,犹如给干涸的土地送去水分。坚持每天走上半小时,看似普通的动作,却能悄然推迟大脑衰老的脚步。
阅读则像是在不断给大脑制造“新链接”。当眼睛扫过文字,脑神经就会被迫建立联系,理解、联想、记忆同时启动。长期阅读会让神经网络保持灵活,就像老树不断生出新枝。哈佛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那些每天保持一定阅读量的人,晚年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哪怕只是翻几页书,也比无所事事地盯着屏幕要来得滋养。
用手指做一些精细动作,对大脑同样意义非凡。弹琴、写字、甚至简单的手工,都能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与感觉区。科学家发现,手部动作与大脑神经连接极为紧密,手越灵活,大脑越敏捷。很多老人习惯在茶余饭后写毛笔字点点盈,看似娱乐,其实是锻炼思维的方式。笔锋在纸上游走,既锻炼专注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延缓大脑的老化。
交流也是一种对大脑的良性挑战。闲聊看似轻松,却需要调动听觉、记忆、语言表达等多个区域共同参与。当人与人之间有思想的碰撞,大脑的神经突触便会不断被激活。研究甚至发现,长期独处、不愿交谈的人,更容易在中老年阶段出现认知下降。而保持社交的人,大脑活跃度更高,患上痴呆的风险则更低。
睡眠这个动作,往往被人忽视。夜里进入深度睡眠时,大脑会像一位勤劳的清洁工,清除白天堆积的代谢废物。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与痴呆相关的异常蛋白,可以在深度睡眠中得到有效清理。如果熬夜成习惯,垃圾无法清除,久而久之,大脑就像一台满是灰尘的机器,运行迟钝,甚至走向病变。
大脑并不会随着年纪增长而必然迅速枯萎,它拥有极强的可塑性。只要每天给它一些锻炼,一些滋养,就能保持活力。走一走,读一读,动一动,聊一聊,睡一睡,这些动作看似平常,却是长久守护大脑的关键。倘若从今天起就开始坚持,几十年后的自己点点盈,或许依旧能记住儿时的歌谣,也能笑谈当下的点滴。
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